1949 年,春寒尚未散尽,中国大地却已隐隐涌动着改朝换代的炽热气息。
经过三大战役的洗礼,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歼,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但其仍妄图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长江,这条横亘在中国中部的巨龙,此刻成为了解放军进军江南、解放全中国的最大阻碍。
在长江北岸,百万雄师枕戈待旦。
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 100 万人,陆续集结于此,准备发起规模宏大的渡江战役。
而在这其中,第三野战军第 10 兵团第 23 军军长陶勇,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陶勇,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猛将,有着传奇般的战斗经历。
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军中素有 “拼命三郎” 的美誉。
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闽浙赣苏区的艰苦转战,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苏中地区与日寇的浴血拼杀,又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战场上的纵横驰骋,陶勇总是冲在最前线,带领部队屡建奇功。
此次渡江战役,他所率领的第 23 军被赋予了重要的突击任务,成为了渡江作战的先锋力量之一。
大战在即,到达长江北岸江苏靖江的解放军指战员们却发起愁来。
渡江作战,“船是命根子”,可当时,整个靖江段江面却难见一船。
原本百舸争流的滔滔长江,留给解放军的是空空荡荡的江面。
国民党军深知船只对于解放军渡江的重要性,当他们从长江北岸溃败时,大量收缴船只,拉到南岸封存,来不及拉走的就烧毁。
另外,还对长江水上交通实行全面封禁,水上航行的船只只能靠南岸行驶。
为了解决渡江所需的船只问题,发动群众收集船只成了当务之急。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中共靖江县委通过阶级诉苦,扶贫帮困,很快就筹集、赶造了各类木船近万只,还有几千名船工愿意随军参战。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许多解放军战士都是北方人,大多不通水性。
宽阔汹涌的江面,一度让英勇善战的战士们心里发怵。
要想在战斗中顺利过江,光凭勇气远远不够,还要使那些来自北方的士兵,熟悉水上作战行船的技术战术。
于是,水上练兵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战士们在江边的小河里、池塘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划船、掌舵、泅水等技能。
但官兵们还是不敢把船只驶向江面,一是防止暴露作战意图,二是避免国民党军飞机和军舰的轰炸。
当长江北岸的解放军厉兵秣马之时,长江以南有重兵守卫的国民党江阴要塞里,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正在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 “策反” 大戏。
1946 年春天,时任中共华中五地委组织部长的唐君照,收到了四弟唐秉琳和五弟唐秉煜用暗语寄来的一份家书,表明 “想脱离国民党军队,到解放区工作” 的意愿。
唐君照立即向党组织进行了汇报,党组织指示他们留在国民党军队里做秘密工作,准备迎接大的行动。
1947 年初,中共盐阜地委和建阳县委即派出唐坚华、仇英夫妇去江阴要塞从事策反活动,陆续吸收要塞军官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王德容等入党,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国民党江阴要塞中扎下了根。
1948 年 5 月,江阴要塞司令官孔庆桂在扩建、修缮要塞的工程里中饱私囊,被告发后为了不让事态扩大,主动辞去了司令官的职务。
对于江阴要塞司令官这个重要职位,蒋介石当时有五名嫡系的候选人,戴戎光便是其中之一。
他与唐秉煜、唐秉琳是盐阜小同乡,戴唐两家又是世交。
如果戴戎光当上江阴要塞司令官,对共产党方面开展地下工作十分有利,于是,唐秉煜开始全力协助戴戎光拿下这一要职。
面审那天,戴戎光特地剃了个光头,穿上笔挺的军装,金银饰物也拿掉了,连嘴里的一颗金牙都换成了瓷牙。
蒋介石一看戴戎光颇有 “武将” 风度,外加唐秉煜为他早已准备好的述职材料,蒋介石的提问他都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使蒋介石大为满意。
几天后,国民党当局下达了戴戎光为江阴要塞司令官的正式任命。
戴戎光上任后,为了报答唐秉煜,任命他为江阴要塞工兵营长,当时唐秉煜还身兼国防部作战厅参谋,这样往来于南京和江阴的军事机关更是名正言顺。
经过活动,唐秉琳也顺利升任炮兵总台台长。
在江阴要塞的核心部门牢牢掌握在中共手中后,唐秉煜在 1949 年 1 月,身着便装,突然出现在了中共华中工委的驻地。
原来,在 1 月初国民政府党国防部举行的江防作战会议上,唐秉煜看到了蒋介石批准的一份绝密文件《江防要图》,他利用去厕所或者抽烟的片刻,将会议上默记的部队番号和驻扎位置写在纸条上,散会后,便马不停蹄地冒险暗渡长江送到了华中工委机关。
1949 年 4 月,第一梯队 3 个军进至沿江一带,叶飞司令员在靖江季家市召开了兵团会议。
要求时任三野第 10 兵团第 23 军军长的陶勇,迅速组建一支渡江先锋部队,一旦渡江开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对岸,为后续渡江部队登陆创造条件。
第二天,刚刚吹过起床号,陶勇就来到了靖江江边第 207 团的驻扎地。
他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看着眼前的战士们,大声宣布:“同志们!第 207 团将作为第 23 军渡江先锋团!我们要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战士们听闻,群情激昂,纷纷振臂高呼,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然而,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穿过敌军的轰炸区率先登岸,成了摆在陶勇和战士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团长杨绍良带领第 207 团指战员日夜商讨方案,大家绞尽脑汁,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办法。
直到有一天,船工老王的一番话,让他们眼前一亮。
船工老王说:“如果全船战士每人都撑一把篙子,也许能行。”
说着,他取出了自家的晒衣杆、晾衣架一大捆,分给各个连队做了试验。
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竟然成功了。
战士们在船上用篙子撑船,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在江面上行驶更加灵活。
老王又接着说道:“起渡的很多时间都耽误在解缆、起锚、掉转船头和升帆上,我建议如果出击前所有船只都不系缆、不抛锚并且把帆拉到一半,命令一下就可以满帆放船,时间将节省大半。”
杨绍良和政委佘景行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命令部队明晚再出港演练一次,并给这个战术起了个形象的名字 “半帆待命”。
许多年后,时任第 207 团政委的佘景行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半帆待命’战术是以最快的动作,最少的牺牲,突破敌人江防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是渡江先锋突击团的战术基础,没有‘半帆待命’就没有‘渡江先锋突击团’的荣光。”
在紧张筹备渡江作战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段意外的插曲 —— 紫石英号事件。
1949 年 4 月 20 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平谈判破裂,在长江驻军隔岸相对,准备进行渡江战役。
当天,一艘英国军舰 “紫石英” 号进入国共双方对峙的长江水域,并无视解放军鸣炮警告,通过解放军炮兵防区。
双方因此发生炮战,紫石英号受击搁浅,英国海军陆续派英舰 “伴侣号”、“伦敦号” 与 “黑天鹅号” 来救援紫石英号,与解放军炮战后,双方互有伤亡,这几艘英舰退回,紫石英号仍然搁浅在长江上。
当时,陶勇所部也密切关注着这一事件的发展。
紫石英号事件发生的地点,正处于第 23 军的防守区域附近。
陶勇深知,这一突发事件可能会对渡江战役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他担心英国军舰的介入会打乱我军的作战部署,增加渡江作战的难度和风险;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的机会。
在接到上级关于紫石英号事件的通报后,陶勇立即召集军党委成员开会,研究应对策略。
他坚定地说:“不管是哪国的军舰,只要敢侵犯我们的领水,阻挡我们解放全中国的步伐,我们就坚决予以回击!我们不能被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吓倒,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不再是任人欺凌的软弱羔羊!”
在与英国军舰的对峙中,陶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坚定的立场。
他指挥部队密切监视英舰的动向,同时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当英国军舰 “伦敦号” 和 “黑天鹅号” 于 4 月 21 日试图强行闯入我军防区,支援搁浅的紫石英号时,陶勇果断下令开炮。
解放军炮 6 团的榴弹炮和 23 军炮兵协同作战,与英国军舰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官兵英勇奋战,不畏强敌,给英国军舰以沉重打击。
最终,英国军舰放弃援救紫石英号,灰溜溜地返回上海。
紫石英号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炮舰政策” 的终结,也让陶勇和他的部队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周恩来强调,这是不可变动的最后文件,双方商定 4 月 20 日共同签字。
但最终,国民党方面完全拒绝了这个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随即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渡江战役的总攻时刻终于来临。
4 月 20 日夜,长江北岸,万籁俱寂,只有江水的奔腾声和战士们急促的呼吸声。
陶勇站在江边的指挥所里,双眼紧紧盯着长江南岸,手中紧紧握着电话听筒。
他的脸上写满了凝重与坚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带领部队成功渡江,为解放全中国立下头功。
“报告军长!各部队已全部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发起攻击!” 参谋人员的报告声打破了指挥所里的寂静。
陶勇深吸一口气,然后大声下令:“传我的命令,渡江先锋团,出发!” 随着这一声令下,寂静的江面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桨声和喊杀声。
第 207 团的战士们驾驶着战船,如离弦之箭般冲向长江南岸。
他们在 “半帆待命” 战术的指导下,迅速而有序地向对岸驶去。
国民党军发现了解放军的渡江行动后,立即疯狂地进行阻击。
江面上炮火纷飞,硝烟弥漫,一艘艘战船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
有的战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但战士们毫不退缩,依然顽强地向对岸冲去。
在渡江作战的关键时刻,陶勇始终坚守在指挥所里,密切关注着战场形势的变化。
他不断地通过电话与各部队保持联系,及时调整作战部署。
当得知先锋团在渡江过程中遭遇敌人的顽强抵抗,伤亡较大时,他心急如焚,但依然冷静地指挥着后续部队加快渡江速度,支援先锋团。
“同志们!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在等着我们的捷报,全国人民在看着我们!冲过去,消灭敌人!”
陶勇通过电话,向全体指战员发出了激昂的号召。
在陶勇的鼓舞下,解放军战士们士气大振,纷纷舍生忘死,向国民党军的防线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经过一夜的激战,第 207 团终于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江防阵地,登上了长江南岸。
随后,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地渡过长江,向纵深发展。
此时,在北平的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彻夜未眠,一直关注着渡江战役的进展情况。
他深知,渡江战役的胜利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当得知陶勇所部成功突破长江天险的消息后,
毛主席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兴奋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好!好啊!陶勇他们打得好!这是个好开头,我们离解放全中国又近了一步!”
而在长江南岸的战场上,陶勇并没有因为取得了初步胜利而放松警惕。
他知道,更大的战斗还在后面。
国民党军不甘心失败,正在调集兵力,试图进行反扑。
陶勇迅速组织部队巩固滩头阵地,扩大战果。
他亲自率领部队向国民党军的纵深防线发起攻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在陶勇的指挥下,第 23 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了国民党军的心脏地带,为后续部队的顺利推进开辟了道路。
随着战斗的不断推进,解放军势如破竹,迅速向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军。
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纷纷弃城逃窜。
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陶勇和他的部队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战斗并未就此结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陶勇和他的23军将士们来不及过多庆祝,便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进军上海。
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国民党在华东地区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
国民党军在上海部署了大量兵力,企图负隅顽抗。
陶勇深知解放上海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他率领23军一路急行军,向上海外围挺进。
在进军过程中,部队遭遇了国民党军的零星抵抗,但都被迅速击溃。
5月12日,23军到达上海外围的月浦、杨行、刘行等地,这里是国民党军防守上海的重要据点,工事坚固,火力强大。
陶勇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只见国民党军的碉堡、战壕林立,铁丝网、鹿砦等障碍物遍布。
面对如此坚固的防线,陶勇没有丝毫退缩。
他召开作战会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决定采用多路攻击、分割包围的战术,先拔除国民党军的外围据点,再逐步向市区推进。
5月13日凌晨,战斗打响。
23军的战士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月浦等地的国民党军据点发起了猛烈攻击。
国民党军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进行了顽强抵抗。
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
陶勇在指挥所里,密切关注着战斗的进展,不断地调整作战部署。
他命令炮兵部队加大火力支援,同时组织突击队,对国民党军的碉堡进行爆破。
在激烈的战斗中,23军的战士们表现出了无比的英勇和顽强。
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有的战士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为战友们开辟道路。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23军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外围防线,占领了月浦、杨行等地。
然而,国民党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对23军进行了疯狂的反扑。
陶勇指挥部队进行了顽强的阻击,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陶勇来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战斗。
他大声喊道:“同志们,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是敌人还在垂死挣扎,我们要坚决顶住敌人的反扑,为解放上海而战!”
在陶勇的鼓舞下,战士们士气大振,他们坚守阵地,一次次地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反扑。
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23军终于牢牢地控制了月浦、杨行等地,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战斗的不断推进,23军逐渐向上海市区逼近。
5月23日晚,陶勇接到了总攻上海市区的命令。
他迅速组织部队,做好了攻击准备。
24日凌晨,总攻开始。
23军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向上海市区发起了攻击。
他们沿着街道,逐屋逐巷地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争夺。
在市区的战斗中,陶勇充分发挥了他的指挥才能。
他根据市区的地形和敌情,灵活调整作战部署,采用了迂回包抄、分割歼灭的战术。
他命令部队利用夜晚的掩护,悄悄地接近国民党军的据点,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陶勇的指挥下,23军的战士们进展顺利,很快就占领了上海的许多重要据点。
5月27日,上海终于迎来了解放。
陶勇和他的23军将士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进入了上海市区。
他们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呼雀跃的群众,他们挥舞着红旗,向解放军战士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上海解放后,陶勇并没有因此而放松。
他深知,上海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新中国的建设至关重要。
他立即组织部队,投入到了维护社会治安、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工作中。
他带领战士们巡逻街道,打击土匪特务,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他还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上海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陶勇被任命为第9兵团副司令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陶勇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领第9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上,陶勇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智慧。
1950年11月,第9兵团参加了第二次战役。
陶勇指挥部队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当时,天气寒冷,气温极低,战士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但陶勇毫不退缩,他鼓励战士们说:“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要战胜敌人!”
在长津湖战役中,陶勇指挥部队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地切断了美军的退路。
然后,他组织部队对美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美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第9兵团终于取得了长津湖战役的胜利。
此役,共歼灭美军1.3万余人,给美军以沉重打击,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
陶勇也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表彰。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陶勇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等多次重要战斗。
他始终坚守在战斗的第一线,指挥部队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战士,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榜样。
1952年,陶勇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这对于一直渴望率一支现代化的舰队驰骋于辽阔海疆的陶勇来说,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于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海军建设的工作中。
陶勇上任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海军人才短缺。
他深知,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于是,他积极推动海军院校的建设,创办了多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专业人才。
同时,他还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海军的装备建设。
为了提高海军的战斗力,陶勇还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
他经常深入基层,到各个基地、水警区、舰艇、航空兵、岸炮部队考察,对海上作战的战略战术、各种舰艇作战性能和指挥协调,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他亲自参加海上训练和巡逻,从实践中向干部战士学习。
在他的带领下,海军部队的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
1953年2月24日,毛泽东来到南京接见了陶勇。
这是陶勇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他的心情无比激动。
毛泽东对陶勇说:“你刚来海军,对海军的一套不熟悉,没有什么!我就没有进过军事学院呀。还是用我们的老办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你很快会变成内行的。”毛泽东的这一番教诲给了陶勇极大的鼓舞。
接着,毛泽东在陶勇的陪同下,检阅了“南昌”“广州”和“黄河”三舰。
在“南昌”号的会议室里,毛泽东在同陶勇谈论工作的同时,还聊起了四年前的“紫石英”号事件来。
毛泽东对陶勇说:“从那时候起,我就想让你当海军司令,倒是最合适的。”最后,陶勇请毛泽东为人民海军题词时,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著名题词,而且连写三幅,分赠“南昌”“广州”和“黄河”三舰。
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鼓励后,陶勇更加坚定了建设强大海军的决心。
他以毛泽东的题词为指导,不断加强海军的建设和发展。
1955年1月,华东军区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发起以强攻一江山岛为中心的大陈列岛战役。
陶勇组织、部署海军舰艇188艘、飞机70架参战,指示海军要以大局为重,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坚决有效地进行抵近射击。
战斗中,海军舰艇抵近国民党残余控制的岛屿射击,以猛烈的炮火压制敌人火力,掩护陆军登岛成功,配合陆、空军解放了大陈列岛。
战后,他又南下福建沿海,部署福建前线的海防建设工作。
在海军建设的过程中,陶勇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经常深入基层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情况。
他关心战士们的疾苦,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他还非常注重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他经常说:“我们国家还很困难,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建设强大的海军而努力。”
1955年9月,陶勇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然而,陶勇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继续为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工作。
1963年5月,陶勇兼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他在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期间,积极参与军区的军事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他注重加强军区部队的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关心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为军民团结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5年春,为了完成打击台湾特混编组舰队的任务,陶勇深入到鱼雷艇第三十一大队蹲点,亲自抓“夜老虎”训练一个多月。
部队每次夜间训练鱼雷攻击战术,他都把自己乘坐的“南昌”号作为目标舰,并通宵坐镇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在陶勇蹲点期间的4月30日晚,国民党“沱江”号舰入侵福建海城海域,他一边命令福建基地护卫艇第二十九大队出击,一边亲率“南昌”号接敌。
在我炮舰的轰击下,“沱江”号中弹累累狼狈逃窜。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陶勇也遭遇了不幸。
1967年1月21日,陶勇在上海逝世,年仅51岁。
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海军建设的重大损失。
陶勇将军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将领,是中国海军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昆明配资最新消息.主力配资炒股.正规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