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马曼然在《北京时间》节目中对当前市场和行业的机会与风险进行了分析,以下是主要内容的总结(这些都是嘉宾个人的观点,市场存在风险,操作要小心):
首先,关于大盘怎么看?
如果用成分股,比如沪深300来衡量,目前处在低谷,估值也偏低。
如果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整体股指可能会出现一段中等规模的上涨。
但是,过去一年里,有些小公司纯靠炒作涨得很快,基本面没有支撑,这类公司要小心,容易泡沫破裂。
对于下半年,马曼然觉得,小盘股涨得不错,而大盘的龙头公司表现平平,比如中药板块,领头企业涨幅最少,甚至还亏钱的小公司反而涨得快,有点像2015年那种感觉。
未来是不是会出现转变?
说不好,只能做好抗风险准备,别去预测结局。
他强调,现在更应该关注公司基本面,而不是盯着那些小公司或差劲的股票炒。
谈到基本面,马曼然提出:未来牛市中,医药行业会像白酒一样扮演重要角色。
想在未来5到8年实现财富的爆发性增长,就得盯紧医药龙头。
虽然创新药近期涨得不错,但龙头企业涨的空间不大,因为与之前的大跌相比,涨幅还算有限。
关于港股上市的巨头们,你会考虑布局吗?
他说:政策上是支持的,很多企业都喜欢融资,香港股市最近也很火,有些新兴消费股的市盈率高得离谱,达到上百倍。
要考虑一旦估值回到合理水平(比如市盈率降到个位数),你是否还能承受损失。
这种IPO潮可能会打压牛市,但也反映出A股市场比较冷清。
至于银行板块,马曼然没有关注,也没有买入。
他回忆五年前,房地产爆雷,银行反而表现超预期。
这与全球趋势不同,因为中国银行利润占到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这个比例太高,利润也畸形。
可持续性值得怀疑,银行让利实体的能力也要考虑。
总体来看,中国银行的国际排名还是挺厉害的。
对于老龄化问题,他表示未来二十年最看好老龄产业,尤其是医药领域。
他们对大金融行业没有布局,追求长期稳定和空间。
白酒方面,他表示不用特别关注,但又怕错过机会。
白酒行业会分化,潜力虽不如医药,但中国白酒市值仍在全球第一,可能长久保持这个地位。
当70后、80后逐渐成为用药的主要人群时,中国医药企业会变成世界第一。
再过30年,医药行业的市值有望比现在高出几十倍。
他们专注的医药公司,未来三十年潜力巨大。
谈到具体细分领域,首先看好行业龙头,无论是创新药还是中药,都看好领头企业,因为它们能享受行业的绝大部分红利。
具体到创新药,过去一百多年,莫克、强生、礼来一直是行业的领军者。
1947年,礼来成为最大规模的医药公司。
时间过去很久,它们依然是行业的顶尖玩家。
这个行业的龙头很难被颠覆。
中国的创新药市场也很热闹,未来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选择时要看公司长期竞争力,比如降糖药和精神药这两个赛道。
比如降糖药,属于代谢疾病领域,胰岛素和类似生物药都是重点。
一旦行业壁垒建立,难以突破,未来中国的胰岛素产品会供应全球,利润空间很大。
精神药方面,工艺和专利壁垒高,能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产品,符合未来大病的趋势,代谢和精神疾病都潜在巨大市场。
关于中药,他说:老字号的配方靠传承和秘方,不能再生。创新药的机会很多。
至于军工行业,他坦言没太关注,长期发展趋势不错,但目前盈利不高,是采购体系的问题。
如果走向出口,利润会释放出来。
中国的军工业实力在全球算数一数二,长远看不会被别人赶超,但短期追涨风险大。
特别是大飞机和军民融合企业,未来想象空间更大。
他还看好航空航天。
科技行业部分,他点名看好游戏和社交平台,这是宅经济的代表。
港股的龙头公司是他长期看好的标的之一。
另一个方向是AI和机器人,比如用在家里的智能设备,尤其是应对老龄化问题,潜力非常大。
他还提到脑机接口技术,虽然布局有一点医疗器械的相关,但这个领域还属于概念阶段,路还很远,能不能走通还不好说,只能当作未来的猜想。
回想这几年,他说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从2021年开始就是熊市,要学会调节心态,跌的时候少亏点,涨的时候多赚点。
只有这样,心态才会好。
买的公司要真心相信,即使有调整,也敢在低点补仓。
总结一下,马曼然强调,医药行业未来会成为主角,特别是龙头企业,长远看空间巨大,值得关注。
市场有风险,投资要谨慎,但只要选对了公司,保持耐心,就能迎来不错的收获。
昆明配资最新消息.主力配资炒股.正规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